我要健康 MY HEALTH : October 2019 | Page 37
OCTOBER, 2019 | 我要健康 Plus
05
p05
Text by Ceci
myhealth@revonmedia.com
Photos & Video Revon Media Team
棕榈树基因图谱,提高棕榈油收成效率
致力迈向
永续生产
如
今,我们都知
道马来西亚在
t e n era品种棕榈树
种植,以及推广棕榈
油使用和健康资讯方
面扮演功不可没的角
色,那么我国的棕榈
油生产与原本生产
国印尼有什么不同之
处?
巴维兹博士透
露 ,“ 我 们 致 力 确 保
大马生产的棕榈油
是以100%永续模式
生产的,我们不仅
规定主要业者,也规
定国内所有小园主符
合100%永续生产水
平,并获得马来西亚
棕榈油总署的认证。
这项措施将确保我国
生产的棕榈油是全面
永续生产的。”
—
阿末巴维兹博士
Dr. 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
马来西亚棕榈油总署总监
Director General of Malaysia Palm Oil Board (MPOB)
中果皮/果肉
(棕榈油的来源
CPO)
壳
棕榈油
健康好油的选择
棕
榈树浑身是宝,却因为许多不利的传言导致
蒙受误解和污名。如今,马来西亚棕榈油总
署(MPOB)有意为之正名,让一直以来寂寂无名的
好油——棕榈油,重新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并成为
烹饪油首选!
身为大马国民,我们听闻不少关于棕榈油行业
的课题,包括国际市场对棕榈油需求下滑,价格低
迷多时,导致棕榈业业者和工人被迫另寻出路。需
求下滑的背后根源不外是因为外国人认为棕榈业是
导致我国森林遭到大肆砍伐,以便扩大棕榈油种植
面积的祸首以及棕榈油并不是好油。
有鉴于此,《我要健康 MY HEALTH》特地拜访
我国MPOB总监阿末巴维兹博士,以便为读者厘清各
种对棕榈油的负面污名,掀开棕榈油的真正面纱!
致命性误解
访谈开始时,巴维兹博士首先针对我国近期面
对的森林砍伐,让路给棕榈树种植的课题,点出了
显而易见却又被忽略的事实,“数年前,有一篇英
国传媒针对我国棕榈树种植导致森林被大肆砍伐的
文章。该文章实际上是讨论邻国印尼的森林砍伐课
题,然而却采用我国棕榈树种植的照片,以及误导
性的图片说明。结果,该篇文章不断地被广传,以
致对我国棕榈油业产生严重的误解,进而杯葛我国
出产的棕榈油。”
大马带动棕榈油研发
实际上,棕榈树种植先在印尼进行,该国一直
不断地开发土地种植棕榈树,今时今日已成为全球
最大的棕榈树种植国。尽管如此,大马在棕榈油的
研究与开发方面一直扮演领导角色,致力推广棕榈
油的认知与醒觉。
“我国在棕榈油硏究的最大成就是探讨了关
于棕榈树的基因图谱丶中果皮以及组织培养相关的
硏究。经过研究后,我们可以提高棕榈果收割的效
率。“
Tenera 棕榈果实的切割图。
果仁(棕榈
仁油的来源
PKO)
三大棕榈树品种
也许大家会问,如何提高效率呢?巴维兹博
士解释道,“棕榈树源自印尼爪哇岛西部的茂物
地区,我们带进来的棕榈树品种是dura品种。这种
品种拥有厚壳层,分隔了果仁和果肉(亦是棕榈油
的主要来源)。由于厚壳,收割过程相对困难,而
且产油量较低。另一方面,另一个棕榈树品种——
pisifera则完全无壳。这项独特的天然特质,对棕
榈仁和棕榈油的品质影响重大。”
通过进行棕榈树基因图谱研究,“研究了dura
和pisifera这两种品种后,我们通过杂交这两种品
种,得到另一种新的品种,即tenera。这个新品种
的棕榈树果实在中果皮处围绕棕榈仁长了一层薄
壳,进而导致果实的果仁较大。除此之外,我们从
每棵棕榈树,能够收割更多的鲜果串,有效提高棕
榈树的收成量,使棕榈业得以永续发展。”
左起为dura、pisifera和tenera的棕榈果。
营养价值比较
虽然我们从资料和网络上可以获得不少关于棕
榈油的益处资料,但巴维兹博士仍乐意重复说明,
棕榈油所提供的营养价值与好处。
“研究证明,棕榈油拥有平衡比例的饱和脂肪
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尽管人们一直指责饱和脂肪是
导致心脏病的祸首,我们与国际大学联手进行的研
究发现,棕榈油的好处与其它植物油不遑多让。棕
榈油并不会提高人体内的低密度胆固醇(LDL或称
坏胆固醇),也未有任何迹象显示棕榈油造成心脏
病。”
“再者,棕榈油富含生育三烯酚和胡萝卜素抗
氧剂,营养价值高。这些特质,使棕榈油在烹饪过
程中油质保持稳定。即使经过高温烹饪程序,棕油
中的许多植物营养素仍得以保存,因此最适合用来
烹饪。”
他也解释道,虽然我国并不是国际市场中最大
的棕榈油生产国,但我国在油棕榈生产和管理过程
方面采取更先进的科技,因此大马棕榈油的质量与
数量都是上佳的。—
我国在棕榈油硏究
的最大成就是探讨
了关于棕榈树的基
因图谱丶中果皮以
及组织培养相关的
硏究。
—— Dr. Ahmad Parveez Ghulam K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