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话题
我要健康 | OCT , 2020 09
HEALTH ISSUE : PINK MONTH PINK PASSION
Text by Shing shing @ revonmedia . com
Photo & Video Nellie
如果今天有一个工具 , 可以结合基因 、 生活方式等因素 , 给你打一个风险评 分 , 预测患乳癌的几率 , 那是不是能帮 助你更准确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呢 ?
乳腺癌
风险评分
亚洲女性评估基因工具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条好走的 路 , 汇集科学家们 、 医护人员 、 志愿者们的付出 , 才能得到目前 这个大型的亚洲人群 PRS 研究 , 把样本变成数据 。
—— 何婉琪博士
通过测试基因里的 313 个遗 传标记 , 确定女性携带多少这些 基因变异 , 再将数据合成到 PRS 中 , 就能生成风险评分 , 告知女 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多少 。
—— 戴美琪博士
何婉琪博士
Dr . Ho Weang Kee 诺丁汉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Applied Mathematics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戴美琪博士
Dr . Tai Mei Chee Postdoctoral Scientist Cancer Research Malaysia
前 , 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 Cancer Research
日 Malaysia , CRM 发文稿指出 , 一项关于亚洲女 性的开创性基因研究表明 , 用于帮助欧洲女性评估 乳腺癌风险所开发的基因工具也适用于亚洲女性 。 《我要健康 MY HEALTH 》当即受邀与该研究相关的 两位专家 —— 诺丁汉大学数学系副教授何婉琪博士 及 CRM 科学家戴美琪博士进行采访 。
根据基因预测未来
这项工具称为多基因风险评分 PRS , 可依据人 们的基因序列将其分为不同的风险组 , 以预测未来 患上乳腺癌的风险 。 所得评分可以让女性决定适合 自己的筛检和预防方法 , 同时有助于增加筛检效率 和省下不必要的费用 , 甚至可以减少因过度诊断而 可能造成的伤害 。
何婉琪博士表示 :“ 目前 , 在乳癌的控管上 面 , 除了一再提醒女性进行乳癌筛查和自检以外 , 没有其他的更好的方法了 。 所以 , 我们想要找出有 没有更个性化的方法 , 可以直接告诉一个人 —— 你 的乳癌风险有多少 , 你应该如何预防 。 同时也能帮 助国家把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群体身上 ”
这就让人不解了 , 何博士的背景是统计学 , 癌症的预防又和统计学又什么关系呢 ? 她解释道 : “ 每个人的基因和生活习惯不同 , 导致每个人患乳
癌的风险都不一样 。 在乳癌来说 , 女性的初潮 、 停经 、 怀孕 、 是否喂母乳等等 , 都会影响其风 险 。 但这些都是个别的元素 , 如何把它们整合在 一起 , 总结一个人的乳癌风险有多少 , 这正是统 计学派上用场的地方 。 换言之 , 把风险统计起来 数字化 , 放进一个方程式里 , 按照这个数字告诉 你 , 比起一般的女性 , 你的风险到多少 。 ”
对比基因科研跨步
戴美琪博士于一年多前才加入 CRM , 参与 到这项科研工作中 。 戴博士说道 :“ 这项 PRS 工具包含 313 个遗传标记 , 通过测试这些标 记 , 确定女性携带多少这些基因变异 , 再将数 据合成到 PRS 中 , 就能生成风险评分 , 告知女 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多少 。 ”
通过剑桥大学及来自新加坡 、 日本 、 韩 国 、 中国 、 泰国 、 台湾 、 美国 、 加拿大 、 香港和 马来西亚的合作伙伴展开合作 , 共涵括了 45,223 名亚洲女性 , 对比健康女性和乳腺癌患者之间的 基因 , 找出哪些基因含有乳癌的风险 。
“ 要做出这样的统计 , 需要庞大的数据支 持 。 一直以来都是外国科学家再做 。 而我们的 问题是 , 外国科学家在外国人身上所作的研究 和数据 , 是否也能套用在亚洲人身上 。 因此通 过把 313 个基因放到我们的模型中 , 证实它是
可用在亚洲人身上的 , 而且预测能力一样佳 。 这对我们的研究可说是跨前了一大步 , 让乳腺 癌的临床管理更加好 。 ” 戴美琪博士解释道 。
携手走过科研不易
那下一步 , 何婉琪博士告诉我们 , 将和合 作伙伴们继续努力 , 陆续纳入其他和乳癌相关 的因素 , 研发更精确 、 更完整的工具 , 给马来 西亚女性带来好处 。 “ 科研从来都不是一条好 走的路 , 当中汇集科学家们 、 医护人员 、 志愿 者们的付出 , 才能得到目前这个大型的亚洲人 群 PRS 研究 , 把样本变成数据 。 ”
戴美琪博士也接着说 :“ 科研从来都是一 步一脚印 。 尤其感谢那些愿意成为志愿者的女 性 , 她们才是把 PRS 带到临床的幕后推手 。 ”
这项发表在著名的《自然 - 通讯》科学期刊 上的合作研究 , 是马来西亚癌症研究机构与诺丁 汉大学 、 英国剑桥大学 、 马来亚大学 、 梳邦再也 医疗中心 、 国立大学 、 新加坡基因组研究所等单 位合作的成果 , 提供了该样本量而使专家得以对 亚洲人群进行该工具的评估 。 —
下期预告
下一期 , 两位研究人员分享走在科研这条 寂寞又甜蜜的道路上的心得 。